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自治地区
乳源瑶族自治县

  自然地理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县领导机关驻乳城镇,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人口  全县总人口21.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07万人,占80.86%;非农业人口4.04万人,占19.14%;瑶族人口2.37万人,占11.23%。

  气侯条件  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

  水力资源  乳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56.25万千瓦。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主要有锑、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

  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县境北缘有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南缘有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有 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

  森林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1%,活立木蓄积量达494.3万立方米。

  旅游资源  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广东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植物黄金”红豆杉最密集的原始森林--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万亩的--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建于东汉,连接沟通“海陆丝绸之路”的千年古道--西京古道;有鬼斧神工、天下第一洞天的--仙人桥;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

  政府网站: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