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自治地区
漾濞彝族自治县

  概况  漾濞彝族自治县,东与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毗邻,西与永平、云龙二县接壤,南交保山地区昌宁县,北连洱源县。漾濞因盛产优质大泡核桃而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漾濞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中部、点苍山以西,位于东经99°36′至100°07′,北纬25°12′至25°54′之间,全县国土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拨4122米,最低海拨1174米。年平均气温为16.8℃,年平均日照数为2238小时,年均降水量1046.5mm,气候温暖湿润,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春秋”的特点。

  行政区划与人口 该县辖3镇6乡,即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顺濞乡、富恒乡、太平乡。全县总人口数10.0663万人,有彝、汉 、回、白、苗等15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3.54%,其中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4.8%。

  历史沿革  漾濞古称“样备”,初为部落名,后为巡检司名,今为自治县专名,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二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的部分边远插花地设置漾濞县,设县之初属蒙化厅,1914年属腾越道,1929年直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建县后,全县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就辉煌,前景喜人。漾濞山川雄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是历史上博南古道、茶马古道的重镇,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桂冠,苍山崖画被史学家称为“苍洱文化之源”;因盛产优质泡核桃,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同时拥有“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等多项殊荣,各族人民精湛的栽培管理技术铸就了漾濞核桃的优良品质,社会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漾濞核桃蜚声中外、享誉四方。

  自然地理  全县土地资源总量中陆地面积占98.9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51人,人均占有土地28.79亩;全县在册耕地面积11.88万亩。水资源得天独厚,总量达1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8万立方米(高于全省、全州人均水平),全县有117条河流,水能蕴藏量达45万千瓦。矿藏资源富集,已探明矿藏有锑、铜、铁、镍、汞、大理石、水晶石等30余种矿藏。—山川秀美,生态良好。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山西坡全部在漾濞境内。漾濞生态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无山不绿,无林不秀,森林覆盖率达78.8%,被誉为“绿色宝地”和“横断山脉南麓的明珠”。—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漾濞地处博南古道要冲,滇缅公路蜿蜒西去,大保高速公路、320国道、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与周边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大理仅29公里,是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大理的“后花园”,是滇西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 

  旅游景点  漾濞旅游资源丰富,有秀岭万亩玉香梨景观、百丈岩桥、漾濞江、石门关、点苍山、玉皇阁、普光寺、上街清滇寺、抱荷岭古茶花等具有极高旅游价值的景点。

  政府网站:  漾濞彝族自治县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