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自治地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概况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省会西宁市辖县,地理位置在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之间,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度,极端最高气温35.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6.1摄氏度,最大冻土深度114厘米,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年降水量523.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2.8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68天,降水量最多在8月,最少在12月,年平均相对湿度56%。年内无霜期61—13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53小时,最大风速18米/秒。

  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43﹪。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2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6个民族,各民族相懦以沫,团结和睦。

  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水力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境内野生动植物众多,有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白唇鹿、雪豹等20多种;黄芪、枸杞等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蚕豆、蕨菜等50多种土特产品畅销省外市场;全县有天然沙棘林、白桦林12万亩,已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营养保健饮品畅销省外市场。

  境内已探明矿藏有31种,其中煤、石英石、方解石、粘土等储量可观,品质高,易开采,用途广泛,市场开发前景好。石英石的储量居全国首位,以玻璃、硅酸盐为主的民用、建材工业,以烧碱、电石、聚氯乙烯为主的化工工业,以碳化硅、硅铁为主的冶金工业等项目开发建设的首选地。

  水资源  大通县水资源总量为6713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650万m3。大通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6133万m3(44.20万m3/d)。塔尔、新庄的第四、第六水源是西宁市重要水源地,年供水能力8760万m3(24.00万m3/d)。

  农林牧利资源  大通县是青海省农业大县之一,巳跻身于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行列,是全国500个粮食大县之一。耕地面积68.6万亩,草原面积234万亩,林地面积230.89万亩,林木积蓄量166.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1﹪。

  人文资源  大通历史悠久,从上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等古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此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清雍正三年(1725)设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裁卫设县。1949年9月9日大通县解放,15日大通县人民政府成立,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1966年划为西宁市属县。1986年7月10日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桥头镇距省会西宁35公里,宁大铁路由两宁直达县城,宁张(西宁一甘肃张掖)公路横贯全境,勤劳的大通先民在此创造过博大精深的灼灼华章,是西宁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是国宝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风彩的热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今日大通,政通人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商贸、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大通人将乘改革开放的长风,踏市场经济的巨浪,愿与天下英才、志土一道,再创辉煌。

  文化旅游资源  大通县被誉为:“中国·夏都生态园”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通生态旅游纳入全省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老爷山、察汗河、鹞子沟和娘娘山景区被命名为西宁市知名景区,是青海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林连群峰的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察汗河景区,苍茫辽阔的宝库峡、碧波荡漾的黑泉水库,素有“北武当”之称的老爷山、夕照流金、形神兼备的“西王母瑶池”娘娘山、苍茫雄浑的明长城、青海野生动物观赏基地、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的广惠寺等汇聚于此,令人留连忘返。这里是西北高原闪烁着熠熠光华的明珠,是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是西王母大展风采的家园,是民间花儿艺术之乡。大通马家窑(彩陶)文化,淳朴的土族、藏族、回族民俗风情,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和现代工业基地互相交融,给大通平添了无穷魁力,构成了美丽、神奇、多姿的旅游资源特色,是理想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政府网站: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