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自治地区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地理位置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1°19′30″~94°48′30″、北纬43°21′~45°5′19″,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公里。全县总面积38445.3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276.4公里,南北宽180.6公里。

  地貌特征  巴里坤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钦乌拉山,北部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巴里坤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逶迤县境内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行政区划  2005年全县下辖4镇、8乡、1场,两个开发区。有4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县政府驻巴里坤镇。

  人口民族  2010年年末总人口近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13人,占31.62%。少数民族人口38058,占37.11%,男女比为100:98。境内居住有哈萨克、蒙古、回、维吾尔、满、俄罗斯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35%,汉族占62.89%,蒙古族占1.46%,其他少数民族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有的只有一两家不足十人。

  气候资源  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暖季凉爽,冷季严寒,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气温年、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1°C,极端最高气温42℃(三塘湖汉水泉),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202----250毫米,年蒸发量1622毫米,日照时数2858----3373.4小时。 光能资源丰富,为全国光能资源较优地区之一。

  水资源  县域水资源补给主要依靠高山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全县有大小河沟39条,年径流量3.45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西黑沟、乌沟、奎苏沟、二道白杨沟、大柳沟等,巴里坤县水资源总量4.20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3.57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0.6319亿立方米。

  农牧资源  全县有可耕地50.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6万亩),每年实播30万亩左右,2011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36.1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大麦、饲用玉米、小麦、晚熟哈密瓜等。畜牧业已成为自治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巴里坤县牲畜品种种类有:巴里坤马,巴里坤双峰驼,驴,骡子,牛品种有:黄牛、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等,羊品种有:巴里坤哈萨克肉用羊、巴里坤绒山羊、阿尔泰大尾羊、细毛羊等;生猪品种有:长白条、杜洛克、大白猪等;禽品种种类有:三黄鸡、快麻鸡、肉杂鸡、鸭、鹅、大雁鹅、鸽子等。

  林地资源  全县湿地134万亩。林地面积122.7万亩(天然林109.8万亩、占91%,人工林12.9万亩、占9%),森林覆盖率1.45%。苗圃基地6个,总面积534亩(县中心苗圃400亩)。

  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野驴、黄羊、野猪、狼、沙狐、松貂、旱獭、雪鸡、沙鸡、鹌鹑、鹰、隼等百余种,野生植物有500多种,中草药有百余种,主要有肉苁蓉、甘草、麻黄、薄荷、益母草、黑枸杞、麻仁等,尤以雪莲为珍贵。雪莲、蘑菇、益母草被称为草原“三宝”。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煤、石油、芒硝、黄金、膨润土等30余种。

    旅游资源  巴里坤风光秀美,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有全国四大鸣沙山之一的巴里坤鸣沙山、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的巴里坤草原以及西黑沟、怪石山等,自古以来就有“一日六国游”之说。

  巴里坤现有国家AAAA级景区1处(巴里坤古城景区),国家AA级景区2处(哈萨克展馆、怪石山),A级景区1处(古民宅)。有旅游企业2家(坤原旅游公司、哈密市太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旅行社1家(景色风光旅行社)。旅游商品开发制作企业5家,旅游商品销售店15家。四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2家。目前全景区住宿最大接待能力为2161人,餐饮最大接待能力为7748人/次。2006年,被命名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自治区命名为旅游强县。2008年,巴里坤古城景区荣升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政府网站: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