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中华各民族
撒拉族

撒拉族总人口有130607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在青海省西宁市、黄南、海北、海南等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撒拉族也有零星分布。其中青海和甘肃两省撒拉族共有9.88万人,占总人口的94.57%。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salar),系“散鲁尔”的变音,简称“撒拉”。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我国汉文文献对“撒拉族”这一称谓记载有十几种之多,大部分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名,如“撒剌”、“撒剌儿”、“沙剌”、“沙剌簇”、“萨拉儿”、“撒拉尔”、“撒喇”等,而邻近藏、汉、回等民族称之为“撒拉”,土族称之为“撒勒昆”。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撒拉语与维吾尔、乌孜别克、土库曼、哈萨克等族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撒拉语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上的词。由于长时期与周围汉、回、藏各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青壮年多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撒拉族主要聚居的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南岸,总人口12万多人(2005年),居住着撒拉、藏、回、汉、土、保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撒拉族占总人口的62.4%。循化县东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面和南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面隔黄河与化隆县相望。循化县南部为藏族居住,在川水河谷地带撒拉族与回族、汉族相互错居。


撒拉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温润、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天然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有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豌豆、蚕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黄河沿岸的川水地区,盛产瓜果,有梨、杏、核桃、葡萄、桃、西瓜、甜瓜、苹果等,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撒拉人善于经营花椒、辣椒和各种各样的蔬菜,是从事经济作物的能手。循化花椒粒大味浓,素称“循椒”,曾陈列于广州交易会。“金帅”、“元帅”、“红富士”苹果、露仁核桃、红辣椒等农产品,驰名中外。。山区产大黄、党参、麻黄、麝香等药材。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