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界动态
新闻资讯News and information

回顾七十载历程 文化自信更坚定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2019年08月08日

 编者按 7月27日—30日,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陕西西安举办。由书博会组委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联合承办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场访谈中,嘉宾围绕出精品、读好书等主题,与现场读者、听众分享出版背后的故事及个人读书体会。

    主 题: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嘉 宾: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右)

    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赵新乐(左)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70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镜,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梳理总结,亦可以使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愈发明朗。

    7月27日下午,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回顾1949年到2019年间出版业发展的过程,畅谈文化自信与全民阅读。

    70年出版业的发展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

    “70年来我国由一个弱小的不能满足国民基本阅读需要的国家,变成强大的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确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这也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回顾过去70年间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过程,柳斌杰谈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活,不仅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同时也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受政务院领导及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主管建立及经营国家出版、印刷、发行事业;管理国家出版物的编辑、翻译及审订工作;联系、指导全国各方面的翻译出版工作;调整国营、公私合营及私营出版事业的相互关系。那时候,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出版业,调集专家学者组织编写人民政府审定的各类学校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编写出版第一批教材和扫盲识字课本,就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端。”柳斌杰回忆道,那段时间,国家成立了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工青妇出版社等一批国有出版社,与私营出版社一起,组织出版了一批学校教材、历史经典、古籍文献,以及翻译出版苏联作品。1955年出版社公私合营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出版之路,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加强了。红色小说陆续出版,到“文革”前,我国出版发行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像《创业史》《红岩》《星火燎原》等影响很大。

    但由于当时的纸张、印刷设备等基础资源不足,我国出版能力不强,一年才能出几万种书。“因此在我读书的年代,读经典、读名著是比较困难的。‘文革’的破坏使中国出版困境恶化了,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才发生了变化。”柳斌杰谈道。

    改革开放解放了出版生产力,中央出版社恢复了业务,地方出版社放开了权限,一批高校出版社相继成立。“印刷力量大幅提升,首先出版了大量教学用书、学生用书等,支持了恢复高考后的学校急需。民营发行业的发展,把图书发行的渠道延伸到全国城乡。”柳斌杰说,改革开放解放了出版生产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几年时间,书荒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而出版业的大发展则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市场对外开放,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也逐步增多。

    根据国际组织统计,同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出版的图书品种、印数、发行量、总收入都增长了10—40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现在的出版总量和出版品种都是世界第一。“现在的问题是每天出书几百种,大家不知道读什么书,而不是没有书读。”柳斌杰谈道,现今中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把我们的文化历史都呈现出来了,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自信、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了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柳斌杰认为,这句话说明了文化在人们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建设方面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读书、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五千年文化始终没有中断,文化血脉一直流淌到现在,这是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创造的‘文化根’,文化自信就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有根基。”柳斌杰认为,因此更要阅读中国的经典,因为自古以来留下的经典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代表着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取得的经验。“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东西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增加我们对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就会更加敬畏她。”

    二是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关系。柳斌杰表示,其实当代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中华民族在历代创造的文化要素、精神,仍然是中国当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养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要有认同感、亲近感、敬畏感,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提。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含着人类最优秀的遗产,形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我们要把它继承下来。”柳斌杰认为,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主要有两个核心,一要坚守民族的“文化根”,二要对他国文化和各种不同文明所形成的文化引进、吸收、消化,让其为我所用。“我们既有文化的根,又能吸收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中最先进、最优秀的成分,有容乃大。这样,在世界文化之林里,我们就能自信、自立、自强。”柳斌杰说。

    同时柳斌杰也认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必须要阅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全民阅读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一切文化的建设都要从阅读开始,通过全民阅读,能带给我们知识的武装、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惧技术革命,创造世界关注的作品

    5G时代的来临,将带来新的传播载体,新的阅读空间。对于这一系列可能带来的变化,柳斌杰认为:“不管将来是什么载体,它提供的仅仅是平台、技术,而内核依然是阅读的内容。”他说:“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样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推送给读者,让一代代人即使在新技术上,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现在有各种传播技术、各种载体,跑得快、载得多、数量多,这是好事,关键问题是上面传播的是什么东西,形象地说,高速路上要有好货,仍然要有好的作品作为内核驱动。技术变革不怕,最重要的是优质内容要跟上,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使命。”

    柳斌杰表示,要鼓励优秀原创作品、中国化作品的创作:“历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经典,也是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大家在阅读中的问题,并把优秀文化传播到国际上去,因为没有文化的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开枝散叶,而且香飘海外。

    在历史的创造中实现文化的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柳斌杰认为,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中国出版人的任务非常艰巨。“出版业通过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对外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工程,引导社会参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各国文化差异依然存在,中国作者、出版人还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更多世界关注的大作品,来吸引世界读者,增进文化共识。”

    柳斌杰表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几个关键事情要做。除了要创造出优质的文化作品,引起世界关注,还要培养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用让人家能看得懂的语言出版。此外,落实文化走出去政策,支持大众创业创造。当然,包容开放的心态必须有,真正做到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郝天韵

上一篇:各行领军人物接力分享好书下一篇:外地品牌书店加快进京步伐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